咨询热线:
400-800-5896
地址:山东省潍坊高新区金马路1号欧龙科技园
土壤总有机碳是指土壤中所有含碳有机物质的总量,包括动植物残体、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有机化合物,是土壤肥力、碳循环和生态功能的核心基础。
1. 核心作用
土壤肥力基础:作为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,能促进微生物活动,分解释放氮、磷、钾等养分,供作物吸收利用。
改善土壤结构:可增强土壤团聚性,减少板结,提高土壤保水、保肥能力和通气性,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。
全球碳循环关键库: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之一,其含量变化直接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,对缓解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。
环境调节功能:能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(如镉、铅)和有机污染物,降低其生物有效性,减少污染物对作物和地下水的危害。
2. 主要检测方法
重铬酸钾氧化 - 外加热法:经典方法,通过重铬酸钾在高温下氧化有机碳,根据消耗量计算含量,成本低但操作稍繁琐。
元素分析仪法:将土壤样品高温燃烧,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来计算有机碳,精度高、速度快,但仪器成本较高。
近红外光谱法:利用有机碳对特定波长红外光的吸收特性快速检测,无需化学试剂,适合批量样品快速筛查,但需提前建立校准模型。
3. 主要影响因素
植被类型:森林、草原等植被凋落物多,归还土壤的有机碳多;农田作物残体少,含量通常低于自然土壤。
气候条件:低温、湿润环境(如寒温带森林)微生物分解慢,有机碳易积累;高温、干旱或多雨地区分解快,含量较低。
耕作方式:免耕、秸秆还田等措施能减少有机碳流失,提高含量;长期翻耕、连作则会加速有机碳分解,导致含量下降。
土壤质地:黏土因孔隙小、通气差,微生物活动弱,有机碳保存能力强;砂土通气好,分解快,含量通常较低。